1994年,姜文凭借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横扫国际影坛,成为风头无两的“天才导演”,这也是张艺谋对他赞誉有加的原因之一。然而,尽管姜文在导演界有着极高的声誉,他的电影作品却总是叫好不叫座,尤其在脱离“金主弟弟”马珂后纪源优配,他的票房一度大幅下滑,这也成为他“产量低”的原因之一。
要说姜文的电影,口碑和奖项数不胜数,但“票房毒药”这个标签,恐怕也成了他难以摆脱的命运。虽然有不少人推崇姜文的才华,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导演,但现实却是,他的电影大多数都未能实现商业上的成功,尤其是《鬼子来了》这样的作品,因为没有正式上映,根本没有回本。
姜文的回归之作《太阳照常升起》虽然备受瞩目,但口碑差,票房惨淡,更有观众批评他为了捧周韵,牺牲了电影的质量与良心。姜文不乏才华,演技也不输任何人,但偏偏就是缺乏票房号召力。而这,也让他被冠上了“票房毒药”的标签。
展开剩余78%直到《让子弹飞》这部作品的横空出世,才为姜文带来了久违的票房胜利,凭借超过5亿的票房,这部电影成为当年的“票房冠军”。不过,姜文的个人影响力似乎并没有为影片的票房做出太大贡献,真正的幕后功臣是他和马珂的合作。马珂——这个被姜文称为“煤老板”的制片人,凭借出色的眼光和运营手段,才确保了电影的成功。
马珂的身份在娱乐圈一直备受关注。姜文曾在颁奖典礼上形容他“挖煤的”,而马珂的确以出品优质作品而著称。诸如《蜗居》、《三叉戟》和《中国式关系》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,都是他的得意之作。显然,马珂不仅具有眼光,还懂得如何在宣传上做到极致。他合作的导演如姜文,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,都在他眼中符合最高标准。
但马珂的独到之处并非仅限于此。虽然他被形容为“煤老板”,但汪海林曾提到,煤老板是最理想的投资人,因为他们不会过多干涉创作纪源优配,只关心最终的利润。马珂便是如此,他对姜文的创作从未过多插手,甚至在利益问题上,也表现得更加坚持。
然而,正是因为这种坚持,导致了两人在合作《让子弹飞》时的一次剧烈冲突。在电影中的“鸿门宴”这一重要戏份,姜文坚持要保证影片质量,不容许任何植入广告影响观众体验,而马珂则认为,宣发环节同样至关重要,电影要赚钱,就必须在合适的地方插入广告。两人在这场利益与艺术之间的博弈中发生了争执,最后,姜文的坚决立场令马珂愤怒到抱头痛哭,合作也因此出现裂痕。
尽管如此,在《让子弹飞》高票房之后,两人并没有因此分道扬镳,反而继续合作了《一步之遥》。不过,这部电影虽然话题性十足,但票房并未如预期般火爆。马珂对姜文的作品开始产生了疑虑,认为姜文的创作灵感并非永无止境,且他的任性和风格也逐渐带来了负面影响。最终,合作关系也因为这份“危机感”告一段落。
当《邪不压正》上映时,姜文的妻子周韵取代了马珂成为制片人,这部电影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未能达到预期,而马珂也彻底“跑路”,离开了姜文的事业轨道。姜文的后续电影《你行!你上!》更是票房惨淡,口碑更是低迷,完全未能恢复他曾经的辉煌。
尽管周韵是《你行!你上!》的制片人,但她显然并没有马珂那样的制片眼光和经验。网友戏称姜文时运不济,这部电影不仅票房失利,口碑也一塌糊涂,连讨论度都极低,最终无可避免地导致了巨额亏损。姜文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,甚至有投资人开始调侃他:他的电影,不仅会让人失望,还会损失大笔资金。
姜文的失败或许早有预兆,毕竟在互联网时代,单纯依赖电影本身的艺术性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。电影的宣传和运营已经成为成功的关键,而姜文显然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。像马珂这样的“煤老板”,虽然不干涉创作,但却懂得如何让作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,也许姜文应该更多地借鉴这一点,专注于创作,而不是亲力亲为地去解决那些营销和票房问题。
发布于:山东省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